石牌坊的建筑結構描述—中國傳統建筑石牌坊圖片大全
我們遠看石牌坊豎立在那里,感覺沒有什么工藝,這只是不懂的人,懂牌坊的人都知道,一座不大不小的石牌樓包含了中國傳統建筑,一座石牌坊由:梁、月梁、枋、額枋、抱頭梁、穿插枋、柱、斗拱、撐拱、牛腿、雀替、掛落、花板、扁聯、廡殿頂、歇山頂、懸山頂、硬山頂組成,看似一座簡單的牌坊卻擁有這不簡單,這就是中國傳統建筑石牌樓,下面由我們嘉祥縣神畫石雕有限公司簡單描述一下石牌坊的組成結構:

梁:建筑中搭在柱頂的水平受力構件。在較大的建筑物中,梁放在斗拱上,而較小的查筑物,梁頭直接放在柱上。橫斷面多呈矩形,明清時接近方形。南方的梁不少采用圓形,以節約木材。梁下兩端有柱子支托,上面能負頂部荷載。

月梁:梁呈上弧形,梁底略向上四,梁兩端常雕飾,此種狀如拱月的梁即稱“月梁”。
枋:檐柱之間起聯系作用并水平承托屋頂重量的構件。南北朝前多置于柱頂,隋唐后移至柱間。
額枋:位于建筑四面向外,在檐柱與檐柱之間起聯系作用的矩形橫木。宋代及宋代以前叫“額枋”,宋以后叫“闌額”,也叫“檐枋”。建筑正面的額枋,是雕刻和彩繪裝飾的重點部位之一。

抱頭梁:檐柱與金柱之間的短梁。
穿插枋:在抱頭梁下與之平行的小梁叫“穿插枋”。
柱:為主要垂直承重構件,屋面荷載自上而下經此傳至基礎。
斗拱:位于屋檐下柱頂與額枋之間,以椎卯結合、交錯疊加而成的構件,有分散梁架重載和承挑外檐荷重的功能。它不僅是我國木結構建筑特有的構件,也有特殊的裝飾作用,還作為封建社會森嚴等級制度的象征和重要建筑的尺度衡量標準。

撐拱:檐柱外側斜向支撐挑檐標的構件,明代前僅為斜木桿,后逐漸增加了挑木及斗拱等,裝飾也日趨復雜。
牛腿:是結構及裝飾日趨復雜的撐拱在江浙一帶的俗稱。
雀替:用于梁、額枋與柱的交接處的木構件,功用是增加梁頭抗剪能力、減少梁枋的跨距。元以前雀替多用于內檐,明清普遍在外檐額枋下使用。早期雀替只飾彩畫,不加雕飾。明代起多雕刻云紋或卷草紋。清中葉以后,雕刻龍頭及飛禽增多,南方及沿海人物造型雀替風行。

掛落:安裝在門的過梁上,是保護過梁的木構件,常作雕刻、鑲拼等裝飾性處理。
花板:在外檐斗拱與斗拱之間的遮板叫“墊板”,因常有彩繪和雕刻,故有些地區稱“花板”。
匾聯:在傳統建筑上題額掛匾,書寫對聯,是屋宇最具中國特色的裝飾手段。
廡殿頂:是屋面有四坡并有正脊的屋頂,有重檐廡殿頂和單檐廡殿頂之分。重檐廡殿頂是古代建筑中最高級別的屋頂式樣,只用于皇宮、廟宇中的主殿。單檐廡殿頂則多用于禮儀盛典及宗教建筑的次殿或門堂等處。

歇山頂:由四個傾斜的屋面、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四條戧脊和兩側傾斜屋面上部轉折成垂直的三角形墻面組成,形成兩坡和四坡屋頂的混合形式。有單檐、重檐和卷棚歇山等多種。重檐歇山頂是由兩坡頂加周圍廊形成的屋面式樣,等級僅次于廡殿,多在一些規格很高的殿閣中使用。而一般的歇山頂則應用非常廣泛。

懸山頂:兩坡頂的一種,是我國一般建筑中最常見的形式,特點是屋檐兩端懸伸在山墻以外。這類屋頂形式簡潔、美觀而樸素,多用于宮殿寺廟中的附屬建筑和民間建筑。
硬山頂:也是兩坡頂的一種,但屋面不懸出山墻之外。硬山頂形式簡單而樸素,多用于官殿寺廟中的附屬建筑和民間建筑。

任何一種文化、風俗都是隨著歷史的進程,受時代的影響而產生、存留和發展的。同樣,某種文化載體,也是受當時的經濟、政治及民族傳統、風俗的發展需要而產生的。中國石牌坊也是如此,由于民族文化、風俗發展的需要,經過漫長的歷史時期,由胚胎;孕育到誕生,以至成長為獨特的文化品種。

以上內容為嘉祥縣神畫石雕有限公司原創,禁止抄襲發現必追。